洞察与研究

互联网老兵历数创业路上的7个大坑

创建时间:2022-09-01 11:21
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媒体,很多课程、专家演讲,都用很大篇幅去宣扬创业的成功,像美国的埃隆·马斯克,中国的马云、马化腾、张朝阳……尽管创业蔚然成风,但创业的成功率只有万分之几甚至更低。
 

在伟事达教练王世忠看来,创业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把该试的错都试完了,精力、钱、团队还在,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就有机会迈向成功。更多人可能试着试着就没力气了,没有钱了,团队也散了,也就失败了。如果在大方向、原则性问题上你能避免不入坑的话,那么创业成功概率可能会高一些。

 

创业者如何留足最后那一口气?有哪些坑不要踩?王世忠教练总结他在创投领域研究和接触的大量案例,归纳出了创业的7个坑,非常典型。创业者一定要看。

 
 

‍‍‍

正文:5156字
阅读:11分钟
来源:老椅子夜话
分享嘉宾:王世忠 050组教练
整理:Jessie
编辑:Elsa
 

通常来说,创业的失败大部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01

因为跟风“创业”进入红海市场而失败

有的创业公司红极一时,风投估值很高,但只要外部环境一变,它可能就变得一钱不值。例如生鲜互联网市场,由于资本市场进入寒冬、竞争激烈,再加上前置仓模式高履约成本问题等多种原因,即便是已经融资了百亿的创业公司,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也会轰然倒下。

回看中国的创业环境,我们会发现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大家看到有一个人在某方面做出点儿事情了,商业模式似乎走通了,在资本的助推下,很快就会涌现出无数的类似创业项目。如过去的共享单车市场,先有摩拜单车,后有小黄、小蓝等等。随着资本涌向共享单车市场,大批的创业者纷纷入局或放弃之前的项目进入红海中拼杀。

互联网行业创业公司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快鱼吃慢鱼。你跑得慢,人家后边有资本支持,你基本上就会被人家超越。如果你是做产品的,可能有比较好的技术屏障;而应用类的创业并没有太多的门槛。比如自动售货柜,很多写字楼的大厅都有摆放。你用微信扫码,它自动打开,自动从你账上结钱。这个东西出来之后,一个月之间就能冒出数十家类似的公司。

问题就来了。对于单一的售货柜开发者来说,购买量被大大稀释,以至于难以支撑其运营成本。这个创意本来挺好的,通过技术实现了后台到售货端的打通,能看到每个点位上的自动售货机还剩多少存货,有针对性地补货,款项精确透明,易于管理。这本来会是个完美的创业故事,但也无可避免地陷入红海。常常是一个创业者本想开创一片蓝海,结果第二天抄作业的全部涌了进来,把蓝海生生变成了红海。

生鲜也好,单车也好,自动售货机也好,因为过剩,导致最后没有赢家。所以,创业者很难避免被跟风,除非你背靠一个巨大的资本。创业者也尽量不要去跟风,除非你背靠一个巨大的资本。

 

02

因相关政策改变而转型或倒闭

由于国家行业管理部门政策的改变而受影响的例子很多。例如P2P,最早的时候国家是鼓励的,就是因为考虑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有空白,所以允许在良好环境下开展个人之间的借贷。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总归有很多想从中不法牟利的个人,造成了P2P暴雷甚至卷款而逃的事件。有的做的数额比较大,虽然并没犯罪,但还不上钱,就变成了阶下囚。

再比如前些年如火如荼的比特币、矿机业务。一度比特币是一币难求,所以从事比特币相关业务的公司利润能吓死人——每季度上百亿美金的纯利。就像是末日狂欢,某家矿机公司都在做路演了,准备到香港上市,结果国家政策发生了转变,转瞬之间,这家公司就清盘了。

也有创业公司因为国家行业相关政策而获益的。比如,百度的成长得感谢国家在搜索上的相关政策。如果谷歌还在中国,那可能百度的发展没有现在这么顺利。如果国家不禁止推特等国外社交平台进入中国的话,新浪微博也会面临很强劲的竞争。

所以,研究一下国家在行业管理方面的政策,能够避免错误的创业方向,或者借势运营。

大环境上的势头变化,也特别需要关注。有一种说法,在互联网早期,比如说在2000年左右,最著名的商业模式是C to C,即Copy to China。在那段时间成长发展起来的公司,基本上都有一个美国原型。

比如搜狐对标的就是美国雅虎,新浪最早对标的则是美国的AOL(American Online),携程对标美国的Expedia。因为我们有市场红利,这类项目都取得了成功,包括目前我国最火爆的知识问答平台知乎,在美国也有类似的一个对标产品Quora 。

在互联网发展了20年之后,我们中国的创业者也不再是简单地复制了。国内很多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的创意甚至远远超出美国人的创意,比如抖音和今日头条。

 

03

不了解目标市场,瞄准伪需求

有的创业者认定了有一个所谓的需求,如“优惠券”的例子。我认识一位创业者,本来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做导航的最后一公里,一种在楼宇内导航的服务。它利用用户所处的周边环境和库存照片匹配来识别定位,然后基于定位和楼宇内地图帮助用户导航。至少现在听起来,这都还算是一个不错的idea。这位创业者参加过两次创业大赛,都拿了冠军。如果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可能现在已经不错了。问题是他放弃了这个项目而去做优惠券了。

他团队里边都是九零后,这群年轻人发现了一个非常强烈的“需求”,就是餐厅为营销而发的优惠券。于是,他们就把力气都花在怎么用优惠券获利上,然后团队就转行去做优惠券市场。最后,项目破产了。

项目失败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非常糟糕的推理,但这类的事件也经常发生),就是这位创始人当时参加了很多所谓的创业论坛,见了很多投资人。可能遇到了一些不靠谱的、对这个项目并没有深入研究的投资人,他们认为“项目非常好”,给了这位创业者极大的“信心”,但这些投资人却不肯投资一分钱给他。

在公司没有钱的时候,这位创业者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从银行拿了钱给大家发工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有人投钱给他的项目。最终,抵押住房拿到的400多万花出去,再也没有钱了,团队也放弃了项目。

作为一个创始人,总有一些看似有希望的东西在前面诱惑着你,让你不断下注,一步一步寻找所谓的希望,最后让你把身家财产甚至把亲人的财产全给折腾进去。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一定要理智。很多机构的投资人在跟创业者交流时,有一个类似八古文式的问题清单,跟大家分享一下:

投资人经常问创业者的问题:
你解决了什么问题?(需求)
你是如何解决的?(商业模式)
还有谁在做(和你一样的事情)(竞争对手)
为什么要选择你?(你的竞争优势或者竞争门槛)
你做这件事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远景)
 

这些问题创业者要好好想想。当遇到所谓的创业机会时,你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个需求是不是刚需?如果没有这个产品和服务,你会死吗?有很多创业选择了一个所谓的伪需求。O2O类项目最终没有成功,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创业者对于所服务的垂直领域根本不熟悉,甚至不了解。

比如说汽车保养O2O,线上预约,线下服务。至少在现在的汽车制造技术背景下,维修或保养一辆汽车依旧需要专业的人员、专业的场地和专业的设备。用户指定的地方,一般都不满足“专业的场地”和“专业的设备”这两个条件。而且,我们目前的汽车后市场是非常混乱的,比如说配件有原厂件、正厂件、副厂件、拆车件等,这里面有很多坑。所以,汽车保养O2O就是个伪需求,很多进入这个项目的创业者,自己都没有认真去了解汽车后市场的复杂情况。

伪需求跟真实需求的界限往往很模糊。拿汽车保养的例子来说,去4S店保养,超级贵,要预约,耗费时间排队,还不让你看维修过程,但依旧有很多人去。很多小店也打出保真的名头,但就是没什么人去,这里边缺乏的是信任。如果小店里的员工都有专业的证书,那有可能实现O2O。

 

04

需求对了,但你没做对

市场有需求,但你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对。例如,红酒电商。不是说不能做,但是整体上来讲是个比较难做的项目。为什么呢?最容易做电商的,是标准化的东西,不需要解释、没有保质期、易于储存运输。比如书籍,亚马逊就做起来了。但是红酒对保存环境和运输要求都很高。红酒对中国人而言,是个洋气的东西。大家喝的其实是文化。除了几个大城市,其它区域卖得也不是太多,因为它的配送成本、库存成本以及客户教育成本都比较高。这些情况不研究就做红酒电商,大概率是失败的。

很多创业者虽然很会讲概念、懂战略,MBA的东西都懂,但就是不会做生意。所以,通常我们会鼓励年轻的创业者先去创业公司干几年,了解整个创业的大致情形后,再试图寻找好的机会,而不是从学校一出来就创业。

我个人觉得创业最好的年龄是在30岁上下,他有了工作上的经验,而且仍然有冒险精神。创业者往往是一群人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都特别强的人。投资领域里流行一句话:“我宁愿投资一个一流的团队,三流的项目,也不愿意投资一个一流的项目,二流的团队”。因为一流的团队可以把三流的项目改造成一流的,但三流的团队可以把一流的项目做成垃圾项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这是一种鼓舞,但创业成功的一定是少数“极端分子”。更多的人不是创业,而应该是就业。所谓的“极端分子”是个褒义词,因为是一些非常厉害的人创造就业机会。某种意义上,创业者也是幸存者。可能在一路上有很多比他们更聪明、更厉害的人,但是不见得有他们的运气走到最后。

创业是否能成功?真是看天时、地利、人和。

 

05

创始人太有理想

创始人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反而忽略了行业大环境的变化,导致公司错过了最佳变现机会,最终被迫关闭清算。我比较了解的一个项目,主要做安卓平台的应用商店和社区,当时如日中天,拥有海量的用户并且用户的活跃程度相当高。当时,有巨头想要收购该项目,但是创始团队不想失去主动权,还是引进了新的一轮融资。

随后,移动互联网的风向发生变化,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的项目就变得不那么值钱了。与之相反的例子是,当年同为创新工场早期投资项目的智明星通的唐彬森(后来创建了元气森林)和友盟的蒋凡,都是在自己的项目发展较好的时候,选择了新的平台,后来发展得很好。

从目前来看,技术尤其是互联网这个领域,更新迭代太快了。你一步踩不上,可能过去的努力就全没了。所以,在理想跟现实之间,要去把握一个度,有时候真的很难去平衡。

 

06

创始团队擅长领域不“平衡”

创始团队的技能和擅长领域也决定着项目的成败。举个早一点的例子,淘宝当时copy的是易趣的商业模式。易趣的创始团队有四个人,都是斯坦福大学的MBA,四个人都特别擅长营销。这类似桌子的四条腿,一条很粗,其它三条都非常细。创始团队集体擅长同一个领域,会造成团队技能缺失或决策过程出现问题。

还有一种情形,技术牛人操盘,往往会出现产品脱离用户需求的问题。例如,你去开饭馆,你是做客人喜欢吃的菜,还是做自己想吃的菜?显然,是应该做客人喜欢吃的菜。而技术大牛就不这么看,他不太关注别人,而是做他自己喜欢的菜。问题是,他自己认为好吃,不代表别人认可。所谓的好吃和不好吃其实都是相对的,开饭馆追求的是大众喜好,目的是为了挣钱,不能完全把爱好变成商业。

近十几年,大家都特别重视产品经理。这是介于市场前端和后端技术之间的一个角色,他了解用户的需求也了解市场,同时又懂技术,知道什么样的功能可以实现出来,也知道什么样的功能是用户不喜欢的。在某些技术牛人掌舵的互联网公司中,产品经理经常会特别被动,就是因为技术大牛会拿出一份技术特别牛然而市场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

所以,有一种死法就是创始团队的擅长领域严重偏科,产品偏离真正的需求或决策依据不够、企业内部出现问题。

 

07

经营不善而倒闭

大家看到的都是创业成功的故事,而创业里很悲惨的故事,大家可能没看到。

经营不善有很多种表现,但能快速“致死”的往往是冒进的大规模扩张。我见过一个企业,人数最多的时候已经达到了700人,在签署了C轮融资合同但钱并未到位的情况下大举扩张。后来钱没有到位,导致企业最后崩盘。

以上是创业路上最典型的7个大坑,但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有一些人创业只为挣钱,什么热做什么,结果每个领域都是浅尝辄止;还有一些是家族式“创业”,公司里全是自己的亲属,用人唯亲,哪怕没有能力也要用,这种企业毫无竞争力。

还有一种创业,就像写命题作文,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融资。创始人始终在规划未来,描写未来,有的真能几个亿几个亿地融资,但公司却始终没有收入,最终还是关闭清算。所有投资他的投资人、投资机构都赔了,但有的时候创始人却收获满满。应该说,这个就不是创业者要避的坑,而是投资人要避的坑了。但为什么说这也算是一种失败的创业呢?因为这种创业项目并没有给行业和社会带来真正的价值,相反,占据了资本、浪费了信任、破坏了生态,所以说是一种失败。

最后,分享我总结的关于投资与创业的基本哲学: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变化的是满足需求的手段和方式。使用最新、最有效率且成本更低的手段满足传统的需求,这就是创新。所以每一次创业的机会真正来临是有新的革命性技术出现的时候。

尽管创业有很多坑,创业者不能不研究,但也不必过于悲观。耐心地等待,投入地研究,谨慎地决策,有底线地冒险,有思考地创业。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往期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伟事达中国

查找相关文章

加入我们的时事通讯,随时了解最新信息,绝不会错过

任何资源。

相关文章

准备好离成功更进一步吗?

来看看我们的会员在他们面对重大挑战时如通过参加伟事达私董会作出关键性决定以及探索更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