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与研究

管清友:在缝隙和跃迁中迎接惊涛骇浪

创建时间:2023-01-17 20:45

2022年,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全球通胀处于几十年来最高水平;全球经济增长处于自1970年以来的最严重下滑;全球消费者信心下降幅度远超前几次全球经济衰退前的降幅……中国经济也无法避免。但对于企业家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寻找中国经济的缝隙和跃迁。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管清友分享了他所看到的变化和共识,帮助我们的企业家认清这个“极端不确定性”的时代和经济环境,并且从中找到缝隙,实现跃迁。

以下内容来自2023·青庐企业家跨年论坛暨首届潍坊专精特新企业峰会,内容有删节。


 

全文:5175字

阅读:11分钟
来源:山东青庐
作者:管清友
 
 
2017年,我们就开始看到金融业的整顿,而金融业的整顿不仅仅是这个行业的整顿,还涉及到整个对于房地产、实体经济部门,乃至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说实话真是猜到开头,猜到过程,没有猜到结尾。
知道中国经济韧性强,没有想到这么强。足以见到,中国人追求财富的动力,中国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这种精神头,那真是很强。那么我们稍微梳理一下“未来”,从三个转换,三个共识,还有两个维度来讲
 
 
PART.01
别把应然和实然混在一起

 

第一个转换,经济周期的转换,我们正在经历。

看待这个事情,要注意两个维度。我们看问题经常陷入一种状态,叫应然和实然混在一起。

应该怎么做,应该早放开,应该对企业家好一点……有人说,2023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折腾企业家,这个人我觉得应该抓起来。当然开个玩笑,我觉得讲得也特别好,这是讲的“应该怎么样”。

而做企业的人、做投资的人天天遇到的是什么?是实际怎么了,是我们怎么应对,怎么解决问题。

我们要注意短期和长期的逻辑。不能把二级市场的一套逻辑拿到我们干实体行业的这些人面前,因为它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二级市场更看重短期,股票市场怎么走,债券市场收益率怎么变。

我们要关注的是更长期的问题,至少要看到一年以后的事情。这几年,大量的企业,咱们的同行,亲朋好友,做企业的,做投资的,包括耳熟能详的大企业都已经灰飞烟灭了,用书面语表达叫退出市场

 
 
PART.02

丛林经济时代,面对极端不确定性

 

2023年的经济运行状态,简单总结,就是叫艰难的修复。

恢复是肯定的。北京现在已经回到了令人发指的拥堵程度,很多地方吃饭又开始排队。我现在堵在路上也不骂了,反而觉得好,很好,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终于活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

潍坊也一样,我估计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朝天锅,诸城烧肉……都会回来的。

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没有了。现在不是从草根经济到树根经济时代,而是到丛林经济时代了。

过去天灾也好,人祸也好,企业死掉一片又一片,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现在一个企业连带着上中下游,连带着从产业到金融,甚至政府影响也越来越大。

当下经济系统的复杂程度已经大幅提升,如果原来是网状结构,现在是一个麻团。

修复的复杂性在哪呢?从目前的数据看,2022年肯定完不成年初确定的5.5%的目标,2023年极为关键,经济能不能稳住,金融风险能不能控制住,信心能不能慢慢地恢复,这一年至关重要。

所谓的极端不确定性,就是我们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回事,是真的不知道。

在过去,2018年以前,我们每年都说,明年不确定性特别强,但实际上还有另一句话,年年困难年年过,年年过的还不错。

但2018年以后真不一样了,2020年疫情以后更不一样了。因为确实无论是经济层面、政治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短期看,2023年大家都在展望会好一些,至少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概率应该会好一点,毕竟疫情防控政策在持续地优化,当然代价也很大,这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从宏观数据看,目前估计2023年会好一点,但一季度的数据会比较差,因为有惯性下滑,外需也不行了。二季度数据将会非常好,因为2022年基数太低了。

到了三季度再有一系列制度出台,整个下半年可能平均起来比上半年要好。

我们讲这些宏观数据,从做企业的角度讲,大家可能无感,但经济数据就是这样,宏观上是大势所趋,微观上都是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我们希望大家能理解这个脉络

 
 
PART.03

用开汽车的方式开飞机,要出大问题

 

从短期看,2023年的关键在哪里呢?一是稳地产,二是促消费。

地产能不能稳住?我觉得还不一定。

无论是做地产的人,还是买房卖房的人,大家对这个行业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这个行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业或装修业,从宏观层面看,它是个资本市场。

怎么理解呢?打个比方,地产业像开飞机;建筑业或装修业,有点像开汽车。

开汽车,无论手动档还是自动档,都贴地面上,给点油门就往前跑,松点油门或者踩刹车就停一停,没问题。但开飞机,要停不能直接把发动机关了,后果很严重,它会往下掉,它发动机重启的时间特别长,还需要助跑。

如果用开汽车的方式去开飞机,那肯定要出大问题。这几年地产一方面是遭遇了整个行业的大周期转换,另一方面政策上有偏差、失误,地产行业肯定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从中长期看,我们已经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那么城市之间的分化也会越来越严重。

从总量看,值得买房投资的城市不会超过五十个,在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值得买的板块也不会太多。二三十个城市可能整体房产还有保值功能,区域性中心城市只有那些最好的产品,最好的位置有保值、增值功能和投资功能,这是房地产大周期,人口结构决定的。

我们还要继续观察两会前后,包括上半年在房地产领域的一些调控政策的变化,但是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的这一轮房地产政策的持续放松,就像挤牙膏一样,一项一项估计还会有。所以2023年我相信一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会进入到企稳状态。

第二个促消费,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千万不要想今年重新回到2019年那种高增长,因为“疤痕效应”非常明显。

这一是表现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一个企业刚刚开始恢复并不容易,二是心理上的“疤痕效应“,很多人心态信心上确实受到了影响。

所以为什么今天我要把这些事都摆出来,当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问题时,才会为未来找到出路,增强信心,奠定基础。

“疤痕效应”会出现在企业家的心理上,体现在消费者的心理上。而且像房地产这样的行业,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它的走势,它对于上中下游产业链,在很多方面造成了永久性的创伤,不可修复,这个我们一定要认识到

 
 
PART.04

重塑对社会秩序的共识

 

我们如何从中长期角度研判中国经济的走势,世界局势的变化呢?

短期上, “新冠肺炎”已经归类乙类乙管,通关恢复我们也知道重建社会秩序至关重要,因为这几年采取了太多非常规手段。这种对社会秩序和法治的冲击,导致“疤痕效应”恢复速度会较为缓慢。

从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日韩的恢复经验来看,估计我们完全回归正常状态,至少到一季度以后。

现在基本是新一线城市“阳过”,但二三四线城市还没完,加上春节,尤其农村,卫生系统压力会非常之大。

我最近讲了一段话,可能大家都看过了:不要把民营经济器物化、工具化。这是一个人权、产权问题,是一个宪法问题,当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现在动不动就有人出来说民营经济立场论,我觉得是很令人遗憾,很令人忧心。

必须解决理论问题,必须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要把中国这些年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从民营经济的角度,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讲了这个事,我想至少是对前几年在很多行业的问题,在很多政策上是一个纠偏,中国法治化建设任重道远。

还有一条,就是形势比人强,民主、法治、产权、规范化、透明度,实际上是有共识的

 

 
PART.05

平视世界,方能解决“卡脖子”问题

 

我们要告别受害者心态和悲情意识,重塑对国际规则的共识。 

这并不是说要忘记历史,今天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国家,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这个世界,理性地融入“世界”,成为其中平等的一员。
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决定了世界如何看待我们。不仅仅是外交,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不仅要会讲外语,还要能够互相换位思考,要把我们的想法要真正讲到别人心里去,也要能够“解决”别人的想法。
那么我们在国际上如何去看待中国美关系的质变?完全倒向美国行不行?不行,不可能。跟美国硬刚行不行?我觉得也不行。中美之间的问题肯定也不是简单的“一切责任都在美方”这样一句话就能解决。
这不是讲中庸,美国的很多经济学家观点都已经变了。原来他们设想的自由贸易模型是说,你们干点中低端加工的事,上中游最赚钱的事我们来干,但是你把中上游的也都干了,把钱都赚走了,什么意思?
因为中国的体量规模太大了,中国人太能干了,以至于影响了美国很多国内产业工人的就业。他们已经是M型社会,大家知道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产业工人是中产家庭,老公上班,老婆在家当家庭主妇,真正是小康之家。现在美国的产业工人肯定达不到中产阶层。

我们说全球化,产业链全球配置最有效率也没问题,但确确实实影响到了美国很多社会阶层,这个我们也要客观承认。

所以必然会产生比较大的矛盾和经济利益层面的冲突。至少现在,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很大部分是意识形态价值观是有冲突的,这涉及到我们对于整个世界规模的认识,也就是国际规则的认识。

国际规则对我们的启示是很多问题换一套思路就好了。

前两天高院士在另外一个场合讲的话特别好。他说我们现在面临很多“卡脖子”的问题,不是“卡脖子”是“卡脑子”。很多时候,其实是换个思路的问题。

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确实先天不足,比如“卡脖子”人家真能卡住你,我们要承认。

其次要看到,短期之内想解决“卡脖子”问题挺难的,还是需要继续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去推动,而不是大而化之的全靠国家掏钱。还要有耐心,从长计议,就像总书记一再谆谆教导我们的,很多事要有战略定力。

2023年外部环境也不好,欧洲已经开始衰退,有可能2023年下半年衰退的情况有所好转,仅此而已。而世界经济的衰退也不可避免,美国也即将陷入衰退。我们未来要做好世界经济整体低迷,进入衰退周期做准备

 

 
PART.06

企业家决策来自变异

 

 

经济周期交替、社会秩序重建、世界经济整体衰退,我们恰恰就是要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去思考中国经济的缝隙和跃迁。

必须要承认,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很多领域真没有那么多空间了,但是仍有缝隙机会。

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从券商离开以后自己做知识付费,不但熬过了这些年,发展得还不错,有时我想也做对过一些东西。我们对于所谓经济运行、政策变化、市场波动……有更加切实的感受。

我们不光做研究,还做企业,对一线的情况更了解,很多时候我们仍然可能挖掘出很多缝隙里的机会。我觉得有些方面缝隙还挺大,甚至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匠人精神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

在各个行业,就客观上评价一下,咱们干活总体还是比较糙,烟台苹果、莱阳梨都赶不上咱们潍坊的萝卜皮。

在很多领域确实是供给侧跟不上,老百姓不想住好房子吗?不想享受更多的物业服务吗?不想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吗?不想享受很多目前我们看不到的,你要帮他创造出来的很多产品、服务、服务模式、体系吗?想啊,太想了。

但无论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还是作为一个创业者,这是我无法给你出主意的地方,你得靠自己的感受、经验、直觉。

我们做企业不也是如此吗?我要创造产品,只有干这个行业的人体会最深,最可能找出缝隙,没有任何人能帮你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自己实现自己的跃迁。

就像任正非老爷子讲的,华为已经到了无人区。我们大部分企业其实都已经到了无人区,得靠自己摸索,靠自己对自己挑战。

尽管机会的确越来越少,挣钱没那么容易了,但环顾全球,仍然可以发现,从商业机会的角度讲,中国这片土地仍然可以说是全球最多的,没有之一。在这里可挖掘的、可创新的仍然非常非常多。

这几年我们对外怎么做,能不能抓住重要的时间窗口,趋利避害,特别关键。

我们需要在国际规则、社会秩序和经济增长这三个维度重塑共识,我们要在经济周期的交替,世界秩序重置和意识形态整个大回潮的转换过程当中,努力地去规避风险,抓住机会。

中国经济也好,整个中国发展也好,可以说就像二十大报告里讲到的,总书记多次强调的,确实正在经历惊涛骇浪。但是反过来说,中国还是全世界最有商业机会的市场,中国企业家在经历了这几年的跌宕起伏以后,我相信会继续产生更多优秀的世界级企业家,这不仅取决于短期的疫情修复,能不能继续推进重大体制机制的改革,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升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格局


伟事达演讲人|管清友 

华鑫证券首席经济顾问、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美的集团、南华期货独立董事。毕业于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博士后,兼任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PPP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经济观察报、民生财富、太湖金谷研究院、新浪智库等多家重要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著有《新常态经济》《后天有多远》《刀锋上起舞》《石油的逻辑》《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

 
纵有惊涛骇浪,我们依然展望
面对2023的预见和期许
面对难题的困惑和笃定
 来老椅子夜话,我们一起聊聊
点击下方预约直播~
 
 

 

查找相关文章

加入我们的时事通讯,随时了解最新信息,绝不会错过

任何资源。

相关文章

准备好离成功更进一步吗?

来看看我们的会员在他们面对重大挑战时如通过参加伟事达私董会作出关键性决定以及探索更大的机会。